- 在线起名网
- 孟姓男孩女孩取名用字解析
孟姓,多源流中华姓氏,汉族孟姓发源地在河南、山东两地,逐步繁衍播迁至全国各地。
亦有部分孟姓为少数民族汉化孟姓。
当代孟姓的人口已达330多万,列在全国第七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3%。
孟姓姓氏来源
孟姓汉族孟姓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齿序排列,庶支长子之孟、嫡传继位之孟、女兄称谓之孟……等等。
按商礼:伯,指嫡支长子,即正妻所生之第一子;孟,指庶支长子,指庶妻或妾妃所生之第一子。在典籍《礼·纬》中明确记载:“嫡长曰伯,庶长曰孟。”,因此“孟”在很早就已经作为子女嫡庶齿序的排列称谓,显然是孩子名字称呼的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中、晚期的代表阶段殷商至两周时期,没有了禅让模式,君主之位的传承方式已经固定化为“嫡承庶辅”,“孟”也就成为了程式化的“次之第一”称谓的代表,当继承人已经成年(虚岁十八岁)时,称作“天子之年”,说明具备了继承君位的能力,但父君健在,其只能等待,即谓“孟位以待”。这在典籍《书传》中也有明确解释:“天子之子,年十八,称孟侯。”
另外,在古代,女子之兄亦称为“孟”,常有长孟、次孟……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典型遗痕。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公孟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周朝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卫国,其开国之君为周武王弟卫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内。
卫国传至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字公孟,因病不得继位,让位给其叔。到了公子絷的孙子姬驱,便以祖父之字为姓氏,称公孟氏,今尚存,有一部分族人简化为单姓孟氏者,是为河南孟氏。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孟穆伯),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鲁桓公之子公子庆父,三年连弑二君,罪使国内大乱,人不敢敬,其子改仲孙氏为孟孙氏,公孙敖也称孟穆伯,家族为鲁国三桓之一,孟子亦系庆父后裔,且才高德重,山东孟氏族人尊奉孟轲为孟氏世家始祖,后人御赐有通天家谱,也是孟姓中最大的族群。
秦灭六国后,姓氏统一,不再区分,汉族孟氏以孟为姓。
孟姓蒙古族汉化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墨尔奇特氏,亦称蒙格惕氏、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灭里吉歹部,后为巴尔虎蒙古姓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rc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孟氏、穆氏、秦氏等。
⑵.蒙古族墨尔济吉特氏,亦称莫勒图特氏,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rjigite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孟氏。
⑶.蒙古族岳罗沁氏,亦称亦赫君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oloc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孟氏。
⑷.蒙古族亦赫君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孟氏。
孟姓满族汉化
源于满族,其属于汉化改姓。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穆颜氏,亦称穆延氏,源出辽国时期五国部之一的抹拈部(抹捻氏),以部为姓,满语为Muyan Hala,世居浑春(今黑龙江黑河以北俄罗斯境内),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孟氏、秦氏、穆氏等。
⑵.满族蒙果资氏,满语为Menggosi Hala,世居绥分(今黑龙江绥分河上游地区),后多冠汉姓为孟氏。
⑶.满族蒙古尔济氏,满语为Menggurg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科尔沁(今内蒙古通辽、吉林西部一带)。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孟氏、蒙氏等。
⑷.满族孟克伊哷氏,满语为Mengkyire Hala,世居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孟氏等。
⑸.满族墨克勒氏,满语为Mokel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孟氏。
⑹.满族墨勒哲哷氏,亦称莫尔哲勒氏,满语为Moljere Hala,汉义“用刀复仇”,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阿穆达(今黑龙江哈尔滨山彦倭和)、松花江、黑龙江等地。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孟氏、曹氏、莫氏等。
孟姓鄂伦春族汉化
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鄂伦春族玛拉库尔氏,亦称莫拉呼尔氏,玛哈依尔氏,世居精奇里江(今俄罗斯境内结雅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alakur Hala,汉义“分支”。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孟氏。
⑵.鄂伦春族玛拉依尔氏,世居精奇里江(今俄罗斯境内结雅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alal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孟氏。
孟姓达斡尔族汉化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据史籍《黑龙江志稿》记载:
达斡尔族莫尔登氏,亦称孟尔丁氏、孟尔的音氏、墨尔丹氏、莫塔哈利氏,满语为Mordin Hala,世居黑龙江布特哈地方(今黑龙江讷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alal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孟氏、莫氏、苍氏等。
孟姓改土归流汉化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
今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孟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孟氏,世代相传至今。
孟姓迁徙传播
孟姓人口分布
孟读音作mèng,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三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三十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3%左右。
先秦时期。孟姓最初活动于河南、山东、河北交汇地区。
两汉至唐朝,孟姓在华北、中原、西北、江浙、川鄂地区已有分布,但主要的活动地仍在冀鲁大地。
唐朝以后,由于北方外族入主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南下移民运动,孟姓在长江以南地区也得到迅速的扩散。
宋朝时期,孟姓大约有近3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3%,排在第五十五位。孟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孟姓总人口的30%。孟姓在全国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四川,这三省集中了孟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省。全国形成了冀鲁、川鄂两块孟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孟姓大约有2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为明朝第八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孟姓人口增长为负值。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孟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孟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山西、河北,这三省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58.7%。其次分布于浙江、陕西二省。
以前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32%。宋元明600余年,孟姓主要向江南、东部、西部迁移,鲁、冀、晋为孟姓聚集区。
当代孟姓的人口已达330多万,列在全国第七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3%。宋朝至今1000年中孟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这三省的孟姓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苏、辽宁、山西、黑龙江,这5省又集中了28%的孟姓人口。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约占孟姓总人口的21%。全国形成以鲁豫冀、东北为中心的两大块孟姓聚集区。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孟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主要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回迁,尤其突出向东北的迁移。孟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鲁冀京津、黑吉辽大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豫皖苏北部、山西东北部,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8%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4%,居住了大约54%的孟姓人群。在豫晋大部、皖苏中部、皖东北、湖北北部、陕宁、甘肃大部、新疆西北、内蒙古中西部、辽宁东段、吉林东部、黑龙江东南,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4%一0.48%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面积的17.6%,居住了大约26.5%的孟姓人群。
孟姓山东孟氏文化
孟姓郡堂分支
亚圣堂:因孟子被称为“亚圣”而名其堂号。
三迁堂:相传孟子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哭丧,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又学叫卖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孟母高兴地说:“这里可以使我的儿子成为好人了。”谓孟母三迁,指注意家庭教育。
江夏孟氏、洛阳孟氏、东海孟氏、巨鹿孟氏、武康县孟氏、平陆县孟氏、安平县孟氏
阳谷县孟氏:约后周至北宋初(960年前后),亚圣“四十三代裔孟忠,寻敬叔古迹、访孟母遗踪,迁居邹县,来居谷邑”,“适值庙貌倾颓,日覩心伤,因此叩募”将孟母祈蚕祠修葺一新。从此孟忠携眷定居于此,定居后,他一方面在孟母祈蚕祠奉守香火,另一方面依庙办学,延师授徒,教导四乡学子,传承儒家学说,传播孟母恩泽。孟忠将终身献给了孟母祈蚕祠,卒后葬于阳谷,后人繁衍成支。
东阿县孟氏:东阿县柳河束孟氏由东阿孟氏始迁祖、亚圣第五十一代裔孟福后人繁衍成支。
孟姓家谱文献
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曾续修家谱。
泰定年间(公元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
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证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于日后“认祖归宗”。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峊主持续修族谱。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子世家谱》。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朝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如今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木刻活字印本。
《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全谱共计六册、十四卷。
《同治谱》共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
《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既是孟氏族谱,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种专志,以志为主,志牒相兼。创修《三迁志》的是明朝沂州道佥事、八苍溪人史鄂。
《三迁志》始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后修于清朝光绪年间,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会名流,前后共编修六次,多以三迁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绪本。
现存的有关孟氏宗传方面的碑刻有: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的碑刻,现立于孟庙东院启圣殿前东檐廊下。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由孟子四十八代孙、宣武将军、邹县令孟润作序。
《亚圣四十五世孙孟宁之墓》碑,刻孟氏世系图,立于孟母林内孟氏中兴祖孟宁墓前。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立。
《先师亚圣邹国公续世系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所立。
《孟氏宗派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明顺二年(公元1331年)立。
《孟氏宗支之记》碑现存于孟庙启贤门下。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立。
《宗派之图》碑两块现分别存于孟庙承圣门北道东、乾隆御碑亭前。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立。
《孟氏大宗支派碑记》碑现存于孟府五代祠。清朝立。
孟姓通天字谱
孟氏辈分表 《通天家谱》、《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嫡长后裔。孟子四十六代裔,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九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四十二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三十三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二十二人有传人。其他十一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前后分支无算。
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如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
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多为单传,亦有其他分支,从五十代起,孟氏族人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世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明朝时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还先后特赐十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作为孔、孟后裔子孙的行辈字。
明太祖所赐行辈,从孟子五十六代孙孟希文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起排,十字十辈;明崇祯年间,报请皇帝批准,又立了十字十辈。
清朝同治年间由皇上核准,再立十字十辈,并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续修族谱时予以确认和记载。民国初年,立二十字的行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一字一辈。后来因为避清朝高宗弘历讳,改“弘”字为“宏”,避清雍正帝讳,改“胤”字为“衍”。
孟氏合族统一字辈:“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凡)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孟姓宗祠对联
四言
亚圣之裔;采卿之宗: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年),字子舆,邹人(今山东邹县)。先世是鲁国公族,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在儒学分化中,被称为思孟学派,代表孔门嫡系正传。著录《孟子》十一篇,今存七篇,被称为“亚圣”。下联典指汉朝时期学者孟卿,兰陵人。善为礼春秋,时人以卿呼之。
采卿之绪;亚圣之宗:同上(上下联联意、联释互易)。
昌平世泽;亚圣家声:全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元至顺间加封邹国亚圣公。
龙山逸兴;鹿门隐居:上联典指东晋时期江夏人孟嘉,字万年,太尉庾亮领江州时,任他为从事,后为荆州刺史桓温的参军,深受桓温器重。桓温让参军孙盛作文章嘲讽他,他当即作文回答,文章极美。后历官从事中郎、长史。下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早年在鹿门山隐居。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进士不中,后为荆州从事。诗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其诗清谈幽远,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
孝诚生笋;廉德还珠:上联典指三国时期吴人孟宗,字恭武,江夏人,孟嘉的曾祖父,以孝著名。少从南阳李肃学,性至孝。母亲喜欢吃笋,冬时笋尚未生,他进入竹林哀叹悲泣,笋忽然迸出。后官盐池司马、吴县令。下联典指东汉时期合浦太守孟尝,字伯周,上虞人。少修操行,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粮,而海里出珍珠,前任太守贪婪,逼百姓滥采,使珍珠渐渐移到交趾境内。孟尝到任后,革除前弊,使珍珠重返合浦,百姓们得以重操旧业,商贾流通,人们称他为“神明”。当朝中征他回京时,吏民极力挽留,使他不得脱身。于是,他在夜里出走,隐居在一处贫困的水泽地,自己耕种而生。
孝著恭武;道传孟轲: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其先三世为郡吏,并伏节死难,尝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女弟先怀嫌忌,乃诬妇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下联典指战国时期孟子。
仉氏教子;孟光敬夫: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之母仉氏,“孟母三迁”历来为教子的佳话。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梁鸿妻孟光,与鸿遁逃霸陵山中,夫妇相敬如宾。
珠还合浦;节镇荆襄:上联典指后汉时期的孟尝。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孟珙。
五言
五友家声远;七篇世泽长: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孟献子(仲孙蔑),人称贤大夫,有五友相助。下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孟子。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曾任齐襄王的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用,晚年与弟子著书立说。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他的理论对后世儒家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世称“亚圣”。著作有《孟子》七篇。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苦吟东野集;亲撰长春符:上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郊(公元751~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曾任河南水陆转运判官,后任兴元军参谋。长于五言古诗,有《孟东野诗集》。下联典指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公元919~965年),公元934~965年在位。字保元,名仁赞,生于太原。后蜀开国国君孟知详第三子,为两川节度行军司马。知详病,他监国,后嗣位。据宋人张唐英《蜀檮杌》记载:“蜀末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世一般认为孟昶所题上述联语,是迄今史书中所见最早的春联。
笃生周世季;私淑圣人门:此联为孟子庙联。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此联为孟浩然撰孟姓宗祠通用联。
六言
教子无如仉氏;敬夫共仰孟光:上联典指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仉氏。孟子幼年时贪玩,爱嬉戏,学人挖墓、学商人叫卖,孟母三次迁居,直至住到学宫帝。孟子曾经废学回家,孟母用剪刀剪断正在织着的布来教训他,孟子从此朝夕苦学,终成大儒。下联典指东汉时期扶风平陵人孟光,字德曜,梁鸿的妻子。夫妻隐居在灞陵山中,以耕织为生。后来到吴,梁鸿为佣工,每天回家吃饭时,孟光都举案齐眉,以示对梁鸿的敬爱,为世人所仰慕。
七言
雄辨七扁尼父志;清诗五字杜陵心: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下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浩然(公元689~740年),襄阳人。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所作诗多写山水景物及隐居或羁旅生活,为李白、杜甫等人所称赞。有《孟浩然集》。
孟嘉曾向风前落;郭泰还从雨里过:上联典出《晋书·孟嘉传》:“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寮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孟嘉,东晋时代的著名文人,即陶渊明的外祖父,是晋大司马桓温手下的参军大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桓温邀集宾客幕僚登龙山宴会,在山顶大摆宴席,饮酒赋诗。大家杯盏相酬,兴致很高。突然间,一阵风刮过,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盂嘉这时已经有几分酒意,只顾观赏美景,并未察觉。桓温便叫在座的孙盛作文嘲笑他。孙盛也是当时很著名的文人,遵照桓温的命令,在席间写了一篇文章责难孟嘉,不料孟嘉虽有醉意,依然文思敏捷,孙盛的文章刚作好,他立即提起笔作文答辩,由于文采甚美而传为佳话。这是登高览胜,以至于乐而忘形的故事。在咏重阳节的诗里,常见有“龙山落帽”或“落帽”,都是以这事为典故的。下联典出《后汉书·郭泰传》:郭泰(公元128~169年),字林宗,人称有道先生,东汉太原介休人(今山西介休)。家贫,早孤,及长,身高八尺,容貌魁伟。曾就学成臯(今河南成臯)屈伯彦,三年,博通三坟五典。善谈论,美音制(讲话声音清亮)。初入京师,时人莫识,名士符融,一见嗟服,因此荐于其师河南尹李膺,以为海之明珠,未耀其光;鸟之凤凰,羽仪未翔。李膺生性简亢,很少交接,为官独持风裁,为天下楷模,声望极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膺与郭泰相见,待以师友之礼,并说,吾识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郭泰遂名振京师。后归乡里,衣冠(官员)诸儒(士人、太学生)送至河上,车数千辆。林宗惟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更有甚者,郭泰间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皆如此。
八言及以上
风落孟嘉不妨舍旧;雨逢郭泰大好更新:同“孟嘉曾向风前落;郭泰还从雨里过”。
邹峄雄风,塞两间正气;兄弟美质,获双珠令名: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下联典指南朝宋国时期会稽太守孟头,字彦重,孟昶之弟。昶头弄美风姿,时人谓之“双珠”。
孟姓姓氏名望
孟姓古代名人
战国
孟子(光大儒家仁政学说的亚圣),本名孟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胜:是中国东周末年的墨家巨子。
孟赍:传说能够"生拔牛角"的勇士。
汉朝
孟喜,字长卿,公元前90-前40年左右出生。汉东海兰陵人。与施 、梁丘贺同学,各成一家,故《易》有施、孟、梁丘之学。喜学传授於同郡白光(字少子)、[沛]翟牧(字子兄,兄,音况),因此《易》又有翟、孟、白之学。
孟光:举案齐眉的典故说的就是梁鸿、孟光,汉书生梁鸿读完太学回家务农,与县上孟财主的30岁女儿孟光结婚,婚后他们放弃孟家的富裕生活,到山区隐居,后来帮皋伯通打短工。每次孟光给梁鸿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
三国
孟仁(218~271年),本名孟宗,字恭武,江夏鄂城(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人。三国时期吴国大臣,《二十四孝》之一“哭竹生笋”主人公。
孟达(?-228),本字子敬,因刘备的叔父名叫刘子敬,为避讳而改字子度[注]。扶风(治今陕西兴平东南)人,三国时期人物。本为刘璋属下,后降刘备。奇袭荆州之战时因不发兵救关羽而触怒刘备,于是投奔曹魏。此后又欲反曹魏而归蜀汉,事败而死。
孟建: 字公威,汝南人,仕魏,官拜凉州刺史、征东将军。
唐代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云卿 (725-781),字升之,山东平昌(今山东商河西北) 人,唐朝官员、诗人。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洛阳人 ,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县)。唐代著名诗人。
孟简(?—823年),唐朝德州平昌(今济南商河西北)人,字几道。人。唐朝时期大臣、水利专家,医学家孟诜之孙。
五代十国
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邢州龙冈县(今河北邢台),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开国皇帝。
孟昶(919年12月9日―965年7月12日),初名孟仁赞 ,字保元,邢州龙冈县(今河北邢台)人,出生于太原府晋阳县(今山西太原)。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后蜀末代皇帝(934年—965年)。
南宋
孟珙(1195年-1246年10月13日),字璞玉,号无庵居士。随州枣阳(今湖北枣阳)人,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南宋中后期军事家,民族英雄,左武卫将军孟宗政第四子。
元
孟祺:元初名臣,参与编辑《农桑辑要》 时与阎复、李谦, 徐琰,称“东平四杰”。
孟海马(?-1354) 元末湘汉红巾军将领。籍贯不详。1352年(至正十二年)初,响应刘福通起义,攻占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房(今湖北省房县,位老河口市西南)、均(今湖北省均县,位老河口市西北)、荆门(今湖北省荆门市)等。
明代初期
孟善(?一1412)字百侯,山东武定府海丰县孝理村(今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大孟家村)人。元朝时在山东枢密院任职。朱元璋起兵,他叛元归降,跟随朱家父兄南征北战,屡建功勋,是明朝开国的功臣。
明末清初
孟称舜:(约1599年-1684年),字子塞,又作子若或子适,号小蓬莱卧云子、花屿仙史,是明清之际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孟姓现代名人
孟晚舟(Cathy Meng),汉族,1972年出生,任正非之女,中国香港永久居民,深圳大学会计系1993届校友。拥有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历任公司财务部门的几个高级职位,包括销售融资与资金管理部总裁、账务管理部总裁、华为香港公司首席财务官,以及国际会计部总监。现任华为副董事长、首席财务官。主要负责华为公司的财务运营及管理,包括财务策略、风险管理、融资筹划、税务遵从等业务。
孟祥熙,男,汉族,1963年8月生,籍贯山东齐河,出生地贵州兴义,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农学学士,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巡视员。
孟广美,1967年8月17日出生于台湾, 中国台湾演员、模特、主持人。
孟佳(Jia) ,1989年2月3日出生于湖南省娄底市。歌手、演员、主持人。
孟子义(Zoey),1995年12月5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中国内地女演员。
孟美岐,1998年10月15日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中国内地流行乐女歌手、演员,女子演唱组合宇宙少女成员。
孟瑶,1983年6月13日出生于山西大同,中国女演员,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
孟丽,1989年8月11日生于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中国大陆女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在“综艺满天星”节目中获得“最佳上镜奖”、“最具明星潜质奖”、2011年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