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起名网
- 荀姓男孩女孩取名用字解析
荀姓,当今罕见姓氏。在《百家姓》排名201位。
一是起源于远古时期,是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的后代。二是起源于荀始。三是出自荀侯国,后被晋国所灭,国人以荀为氏。四是晋国大夫原黯之后。
姓氏名人有: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况,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荀彧,荀氏八龙,京剧演员荀慧生
荀姓历史发展
荀姓姓氏源流
始祖晋大夫荀息之位 荀(Xún)姓源出有:
一: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下大臣荀始,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传说,在远古时期,黄帝属下有一个手巧心灵的艺师,他专门负责制作大小官员的官帽,他后来发明了用“黄华赤实”编制帽子,他针对不同的臣子官职爵位,编有不同的冠形,令人一望便知。黄帝为此很高兴,称他为“荀始”。
在荀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受赐名字命氏者,称荀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二:源于姬姓,出自远古时期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
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黄帝分封给他们十四个姓氏,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荀氏就是十二个姓氏之一。
黄帝予子赐荀姓,与第一个渊源有密切关系。
三: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个儿子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期,周公旦将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个庶子姬葡被封于郇地,为伯爵,史称郇伯,建有郇国,专职控制和管理重要战略物资食盐的生产与运输,后史简笔为荀国。在史籍《水经注》中记载:“汾水又西径荀城东,古荀国也”,也就是今山西省的临猗县西南一带,盛产岩盐。据史籍《左传·桓公九年》中记载:“荀侯贾伯伐曲沃。”记载了在周桓王姬林十七年(公元前703年),郇国与位于今山西省襄汾市东部的贾国君主贾惠伯姬兕曾经联手一起讨伐曲沃国。不久之后,由于郇国重要的战略位置,因此被强大的邻国晋国所吞并。郇国归晋之后,其王室子孙与部分国民曾一度以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氏,故国境地称为荀邑。
四:源于尹祁氏,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族隰叔之后,属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荀氏,为尧帝和刘累的后裔。
自从郇国被晋国吞灭后,成为晋国重要的荀邑,地范扩大山西省晋平县以西一带。
在史籍《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杜预注:“孔甲以刘累代彭姓之豕韦。刘累寻迁鲁县,豕韦复国。”当初刘累被赐封为御龙氏,为孔甲饲养龙(马),他的封地就在豕韦,遂为豕韦氏。后来刘累豢养的龙死掉了,便逃难至河南偃师,后人不敢再称御龙氏、豕韦氏,以祖名为姓称刘氏。成汤灭夏桀后,大封先圣后裔,刘累的后人再次被封为豕韦氏。在史籍《左传》中杜预注说:“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承其国,为豕韦氏”,后来又曾被取消封地。但商高宗武丁中兴王朝,再次消灭了彭姓的豕韦国,又复封刘氏族人为豕韦氏。在史籍《史记集解》中引贾逵之说:“祝融之后封于豕韦,殷武丁灭之,以刘累之后代之。”周武王姬发灭殷商之后,再封先圣后裔,豕韦氏作为尧帝和刘累的后裔,被封到唐地,遂为唐氏族一,后又迁至杜城,遂有杜伯,杜氏也由此生,建有杜国。
致禄,即杜伯,一名杜献,在典籍《国语·周语上》和《墨子·明鬼下》中都有明确记载。周宣王姬静(姬靖)四十四年(公元前787年),杜伯被周宣王诬杀,三年之后显灵,用鬼箭射死了周宣王。杜伯被冤杀后,其子杜隰叔(唐隰叔)逃命到了晋国,杜国遂自然灭亡。杜隰叔到了晋国之后,被晋穆侯姬弗生任命为士师,即专职执掌军队和刑法的上卿,并赐封于荀邑,史称其为荀卿。荀卿的后裔子孙便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荀氏,世代相传。
到汉宣帝刘洵即位(公元前74~前48年在位)之后,荀氏族人为避其音讳,当时曾改为孙氏,就连他们的世代先租、包括始祖荀卿也被冠称为孙卿。
五、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逝敖之后,属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
关于荀氏的演进还有一个说法: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名叫逝敖,被分封在荀邑(今山西新绛),他的儿子便以地名为姓氏,就是春秋历史上著名的晋国大夫、军事主官荀林父。
在荀林父的后裔子孙中,多沿称荀氏,后来又分衍为荀氏、中行氏、智氏三支,世代相传。
六、源于姬姓,出自晋国公族荀息之孙荀逝敖之子荀骓为程姓始祖史称程文子。
荀姓得姓始祖
荀林父,春秋时期晋国出现了一些势力强大的卿族,荀氏就是其中之一。中行氏和智氏更是一同成为晋国六卿之二。荀林父、荀首、荀罃、荀偃、荀跞、荀瑶等人都是晋国著名的卿大夫,对晋国政局乃至春秋时期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
荀姓迁徙分布
荀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人口基数百家姓前一百位。
荀氏谱是历史著名谱牒,辈分首家。
关于荀姓的变化,还有一个说法: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名叫逝敖,被分封在荀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他的儿子以地名为姓氏,叫荀林父。荀林父的后代就都姓荀。
在春秋时期,荀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内。荀氏后来又分为荀氏、中行氏、程氏和智氏四支。荀子,名况,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赵国人。他提出了人定胜天思想,同时还认定人性生来是“恶”的,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因此教育不可或缺,《荀子》第一篇就是《劝学》;在经济上他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等主张。他的散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著有《荀子》。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姓传统文化
荀姓郡望堂号
郡望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堂号
作冠堂:黄帝有臣子叫荀始,创作冠(帽子)。
兰令堂:战国时荀卿是起襄王的老师,后来有人在襄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他就跑到楚国做乐兰陵令。他厌恶当时政治污浊,遂研究孔子、墨子等学问,创性恶之说。著有《荀子》一书传世。
荀姓家谱文献
族谱名称
编纂者、编撰方式
藏地
备注
山东曲阜荀氏宗谱
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曲阜市图书馆
荀氏族谱
著者待考,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注:先祖为荀澄、荀仲智。
荀姓字辈排行
辽宁盖县荀氏字辈:“吉泰井生润阳春”。
辽宁葫芦岛荀氏字辈:“海庆九广……”
重庆巫溪荀氏字辈:“文章照世强行兰家泽勇松治起齐黄”。
重庆忠县拔山镇荀氏字辈 重庆忠县拔山镇荀氏字辈:“文光正大 世泽永传 家有成德 士必多贤 仕邦运泰 立品学全 福汝以远 天心自然”。
重庆秀山荀氏字辈:“家应国大明永远坐朝 廷”
安徽蚌埠荀氏字辈:“山志文学敬守传之孔长成家开国永克恒昌”。
河北东光荀氏字辈:“学宝云普(凤)慧(照)”。
宁夏荀氏一支字辈:“海正光……”
山东莱阳荀氏字辈:“凤维生晓……”
贵州兴义、云南富源荀氏字辈:“富有开义明世(仕)代祖文兴荣华克昌显德则绍忠祯”。
荀氏一支字辈:“尊儒良佐正大泽荣德从月广仁云长存”。
江苏荀氏九里四支:积中为本,春江书启,文章道德,三思以庆---
荀姓宗祠用联
四言通用联
学行共仰;
二李宗师。
——佚名撰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荀子(名况)事典。(参见上题头《二、迁徙分布》末段内容和《三、历史名人·荀况》介绍)下联兼指荀淑,参下第二条上联(“八龙并俊”)注。
六经羽翼;
衣钵相传。
——佚名撰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时思想家、教育家荀卿,名况,赵国人。曾任齐祭酒、楚兰陵令。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认为“人定胜天”。有《荀子》。其学说为汉代名贤李固、李膺等人所宗。下联典指汉代名人儒、荀卿二十一世孙荀淑的事典。荀淑,博学高行,举贤良方正。
八龙并俊;
二玉齐芳。
——佚名撰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颍川颍阴人荀淑,字季和,操行高尚,当时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为师。举贤良方正,官朗陵侯相,办事明理,人称为"神君"。有八个儿子(俭、绲、靖、焘、汪、爽、肃、敷),并有才名,当时人称“八龙”。下联典指西晋颍川颍阴人荀崧(东汉荀淑的六世孙)的两个儿子荀蕤、荀羡。荀蕤,字令远,历官秘书郎、尚书左丞、建威将军、吴国内史,深为文帝倚重。荀羡,字令则,少年时有杀贼之志,后娶了公主,官驸马都尉。后任徐州刺史,监徐、兖诸军事。当时人称他兄弟二人为“二玉”。
八龙垂誉;
四友会文。
——佚名撰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荀淑八子并有才名,时号“八龙”。下联典指汉·荀雍有知友四人,皆有文名,时以文章交会。
司空注易;
祭酒正名。
——李文郑撰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经学家荀爽,字慈明,荀淑的儿子,历官郎中、光禄勋、司空,曾参与王允等人谋划除掉董卓。少年时就通《春秋》、《论语》,后研究古文费氏(直)《易》,注《周易》十一卷。下联典指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名况,赵国人,游学到齐国,三次任祭酒。后到楚国,由春申君任为兰陵令,在那里讲学、著书终生,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坚持“正名”学说,有《正名》篇,其中包含着丰富的逻辑理论,对古代名学作出了贡献。所作散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
突围请援;
熨体情钟。
——佚名撰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荀崧为襄城太守,被社会所围,其女灌突围乞援,解城之围。下联典指三国魏·荀粲娶曹洪女,病热,粲取冰熨妇身,无益而卒,粲亦神伤而死。
七言通用联
八龙子弟声威远;
三州都督德望高。
——佚名撰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贤良方正荀淑有八子,并有名,时称“八龙”。
下联典指五代陈名宦荀朗,都督霍、晋、合三州诸军事,功绩卓著。
且将清酒酬佳节;
莫遣风尘化素衣。
——清·荀北山撰荀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荀北山撰书春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未卜此身老骥枥;
可知何事困盐车。
——清·荀北山撰荀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荀北山撰题马号,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七言以上通用联
熨体徒劳,神伤奉情;
突围求救,功共女郎。
——佚名撰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荀粲事典。下联典指晋·荀崧事典。
香蔼三朝,文若丰姿独异;
义全一郡,巨伯德望尤彰。
——佚名撰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曹操谋士荀彧,字文若,颍阴人。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曹操将他比作汉代张良。曹操的功业,大多出自荀彧的谋略。下联典指汉代名士荀巨伯的事典。
熨体徒劳,神伤奉情;突围求救,功共女郎:上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国的荀粲事典。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荀崧事典。
玉润霜青,浑映程门三尺雪;
砚池秋水,平添荀令一分香。
——佚名撰程玉霜、荀令香师徒联
此联清新淡雅,用典精妙,不仅对仗工整,文辞雅致,而且巧妙地将程玉霜,荀令香师徒二人的姓名嵌镶进去而不露斧凿痕迹,让人拍案叫绝,引来一阵阵赞叹。上联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嵌入程师的字号“玉霜”;二是嵌入程派名剧《青霜剑》和《碧玉簪》;三是用“程门立雪”的典故点明拜师之题。下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嵌入程师之名“砚秋”;二是嵌入徒弟之名“令香”。再者,上联嵌入了程姓,下联嵌入了荀姓。上下联显得十分巧妙,自然天成。成为程荀两大京剧名旦相互信任、友好合作的写照,一时传为梨园佳话。
荀姓姓氏名望
荀况:战国时思想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著有《荀子》32篇,历史上十分著名的思想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提出了“性恶”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迷信,是儒家学说的继续队和发展者。
荀爽:字慈明,东汉经学家,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荀氏为颍阴望族。爽父荀淑(83——149年)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品行高洁,博学多识,有“神君”之称。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当时被人称为“荀氏八龙”。荀爽是“荀氏八龙”中的第六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号为硕儒。党锢解除,司空袁逢荐荀爽为官,不就。献帝即位,爽避而不及,遂为平原相。行至宛陵(今安徽宣城)追为光禄勋。任职三天,又迁司空。荀爽见董卓残暴,参与司徒王允谋除董卓之义举,举事前病卒。
荀悦:字仲豫(148-209),东汉史学家、文学家。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幼时聪慧好学,因家贫无书,每到人家,遇书即读,过目成诵。12岁时,能说《春秋》,尤好著述。灵帝时,因见阉官用权,托疾隐于家中。献帝时,应曹操征召,历任黄门侍郎、秘书监等职。荀悦见当时曹操专权,汉献帝仅存虚名,因作《申鉴》5篇。其中对现实政治的评论,对谶讳符瑞的讥刺,都切中时弊,是西汉以来政论文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明代何孟春称“其论政体,无贾谊之经制而近于醇,无刘向之愤激而长于讽”(《申鉴注序》),从中可以窥见荀悦文章风格的特点。《后汉书·荀悦传》称其另著《崇德》、《正论》及诸论数十篇,多佚。明代辑有《荀侍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申鉴》有明黄省曾所作注,《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引据博洽,多得悦旨”。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文始堂刊本。
荀彧:三国时曹操谋士。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此人极为出名,详见相关百科辞条。
荀攸:字公达,豫州颍川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荀彧的从子。荀攸祖父昙,官至广陵太守。外戚何进总政时,征拜攸黄门侍郎。董卓乱起,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等谋除董卓,事泄而被收系狱。董卓被诛后,获释归乡。后被曹操征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以功封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转为中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令。建安十九年病逝,年五十八岁。魏正始年间,追谥敬侯。
荀勖:字公曾(?-289年),西晋政治家、音律学家,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荀爽曾孙。早慧好学。初仕魏,为大将军营爽掾。曹爽被诛,勖迁安阳令、骠骑从事中郎、廷尉正。后为大将军司马昭记室,数进策谋,深见信任。与裴秀、羊祜共掌机密。司马炎代魏后,封济北郡公,拜中书监、加侍中、领著作。累迁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守尚书令。荀勖博学多才,入晋后曾和贾充一起修订法令。掌管乐事,又修正律吕。领秘书监事,曾和张华一起,按刘向《别录》整理典籍。荀勖又有治理之才。任尚书令时,曾下令罢除官吏中不称职的。
荀淑: 字季和(83-149年),颍川郡人。桓帝朗陵侯相,事明理,有“神君”之称。有八子(俭、绲、靖、焘、汪、爽、肃、敷),并有才名,时谓八龙。
荀雍:南朝宋国人,与谢惠连、何长瑜、羊璇之等四人跟谢灵运以文章赏会,作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
荀蕤:字令远,其弟荀羡,字令则,兄弟二人为晋代颍川郡颍阴人。荀蕤有仪操风望,雅为简文帝为重。官至建威将军、吴国内史。
荀羡:少有大志,后尚公主,拜驸马都督,至徐州刺史,累立战功,抚纳降附,甚得众心。时称二玉。
荀菘:字景猷,晋代颍阴人。志操清纯,雅好文学。官襄城太守,被社会所围。其女荀灌,率勇士数十人突围,乞师求援,平南将军石览至,遂解围。太宁年间(323-325年)荀菘任右光禄大夫。
荀粲:字奉倩,三国时魏国颍阴人,荀彧少子。独好道。曹洪女有美色,粲聘之,专房欢宴历年。后妇得热病,粲取冷熨其身,不愈而亡。粲痛悼不能已,岁余亦卒,时年二十九岁。
荀士逊:北齐时广平人,好学有思想,文章清致典雅。武定末年选为司州秀才,至天保十年(560年)下调,皇建中,马敬德推荐为主书。世祖时转中书舍人。士逊状貌很丑,以文笔见长被重用。曾有事须奏请皇上,时世祖在后宫,因左右传禀人不知士逊姓名,只说是丑舍人,世祖说必定是荀士逊无疑。及看题奏,果然不错,宫内莫不欣笑。后主即位,累迁中书侍郎,号为称职。与李若等著《典言》一书传世,齐末去世。
荀廷诏:明代有崇祯进士,著有《蜀国春称》。
荀慧生:艺名白牡丹,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民国16年《顺天时报》举行首届旦角名伶评选,他以《丹青引》一剧获选为前四名,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并称中国四大名旦。
荀姓苟姓改荀
荀姓墓志解读
因为读音难听,全国各地许多“苟”姓后人,向公安机关提出改姓申请。无独有偶,改姓行为,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西安市考古研究院公布的一方墓志,就记录了这一过程。
为配合清凉山森林公园建设项目,2012年9月至11月,西安市文物保护在上塔坡村北清理发掘了148座墓葬,时代从战国一直延续到明朝。在其中一座唐墓中,出土了一方墓志铭——主人名叫荀曾,最高官至大理寺正,职能相当于如今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
荀姓以苟改荀
荀曾一生“历官十任”,历经唐代宗和唐德宗两朝。按照墓志的记载,他本姓“苟”,某年皇帝选拔出使少数民族的使者,他因为“贤”而入选。但他的“苟”姓容易在少数民族中引起争议,为了照顾民族风俗,故而在“苟”字上多加一横,该姓为“荀”。
中华姓氏文化博大精深,而墓志的发现,则对姓氏的发展变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